| 网站首页 | 周易天地 | 易学命理 | 下载中心 | 图片中心 | 在线算命论坛 | 
最新公告:

  没有公告

  切换到繁體中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元亨利贞网 >> 周易天地 >> 易学论文 >> 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
频道导航
专题栏目  
最新推荐  
相关文章  
应用卦气对一年四季进行解释
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经络的本质…
用正确的态度对待《易经》的…
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
在全面理解《周易》后再各取…
《周易》价值的定位
周易信息预测与要素侦破分析
学习周易文化,提高科学文化
中西之间:轴心时期文化转型…
无字天书──“河图”“洛书…
广告位置  
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
文章信息 
周易思想综合分析 【字体: 】      ★★★★
周易思想综合分析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网络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5-8-20 20:11:18
特别推荐: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(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)
于汇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,应深知当时学术思想,也必有真才实学,方能在汉兴之后传《易》于众。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:“汉代以后流行的《易大传》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”17,后人以为《汉书》中所述“皆著易传数篇”已佚,实际上中国授学传统是弟子珍惜师作,当不致于散失,故田何所作“易传数篇”极可能就是《系辞》,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史料引证看都如此。冯友兰先生言不能断定《十翼》是否田何等人所作,李镜池60年代推断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是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传18,张岱年先生说今本《系辞》和《彖》,《象》等篇当是田何传下来的,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。如果《系辞》作于田何之前,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有所反映;由于先秦诸子均未引《系辞》而汉初《新语》却有。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虑,可以推断《系辞》应是田何所作。

  此外,笔者认为《系辞》中的“子曰”应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师之语,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说。

5. 《说卦》

《说卦》思想与《系辞》极为相近,也是儒、道、阴阳思想并举:

  “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,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曰阳;立地之道,曰柔曰刚;立人之道,曰仁曰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《易》六画而成卦。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,故《易》六位而成章。”

  这些思想与《系辞》同源──《系辞》已提出了“二仪→四象→八卦”的衍生模式和“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”的三才六爻配合论,奠定象数爻位说基义,《说卦》进一步用“阴阳、柔刚、仁义”与“天地人”三“道”相配,加强了《系辞》中的象数理论。《说卦》形成时间与《系辞》相隔不会太远,若前述田何作《系辞》成立,则丁宽作《说卦》的可能性最大。

  同上《汉书.儒林列传》往下有:“丁宽字子襄,梁人也。初梁项生从田何受《易》,时宽为项生从者,读《易》精敏,材过项生,遂事何。学成,何谢宽。宽东归,何谓门人曰:《易》以东矣。……作《易说》三万言,训故举大谊而已,今《小章句》是也。宽授同郡砀田王孙,王孙授施仇、孟喜、梁丘贺,由是易有施、孟、梁丘之学。……京房受《易》梁人焦延寿,延寿云尝从孟喜问《易》。……”现《说卦》内容正好符合“训故举大谊”,应该就是《小章句》。从田何因丁宽东归而说“《易》已东矣”,也证明丁宽必有创见。

当然,《序卦》也可说是“训故举大谊”而已,如此则丁宽可能作《序卦》,《说卦》反而应是田何之作,《系辞》则应归于田何之师子乘,但这样很难说明为何《系辞》未在战国时期留下思想痕迹和影响。故仍以上述推断为宜。

6. 《文言》

  《文言》之思想,以属儒家传统的“元者,善之长也;亨者,嘉之会也;利者义之和也;贞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”为核心,同时也涉及“天地变化”、“阴疑于阳必战”等属道和阴阳的思想。《左传.襄公九年》中也有:“元,体之长也;亨,嘉之会也;利,义之和也;贞,事之干也。体仁足以长人,嘉德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”与《文言》几乎完全一样。是《文言》抄袭《左传》还是《左传》引用《文言》?对此认识不同可导致不同假说:若《左传》引《文言》,则《文言》早出。由于《文言》主要是儒家思想,孟子又从不提《易》,故可能与《小象》一样同出于子思之手。合乎逻辑的推测是:子思作乾、坤两卦《文言》后看见了子弘所作之《彖》,自认为不及,故止笔。

若《文言》抄《左传》,则《文言》晚出。由于董仲舒《春秋繁露.基义篇》引“易曰:履霜坚冰,盖言逊也”与《文言》似,董氏之前经典中除《左传》外也未见有《文言》者,加上《汉书.艺文志》又著录有易传“《杨氏二篇》”,故《文言》作者极可能是公元前136年为《易》博士的杨何19,同时,考虑到《文言》中兼有儒、道、阴阳思想,故《文言》晚出可能性较大。

  注意到汉文帝初年(约175 B.C.)所抄《帛书周易》20之《易传》部分中只有部分《系辞》和《说卦》,可以推测首次将《象》、《彖》、《系辞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与《易经》集编在一起成为《周易》的人也极可能是《易》立于官学后的首任易博士杨何,故史迁才会说:“要言《易》者本于杨何之家”。

7. 《序卦》

  《序卦》在刘安(179-122 B.C) 门人撰《淮南子》和《九家易》时已有──《淮南子.缪称训》中“《易》曰:剥之不可遂尽也,故受之以复”,蒙传铭认为是引《序卦》稍异之文;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中也收集有《九家易》注《序卦》之文。但司马迁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中说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、《系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”,独未提及《序卦》和《杂卦》,故《序卦》成稿当在刘安─司马迁时代。《序卦》通篇除“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。盈天地之间唯万物,故受之以屯。”和“有天地,然后有万物。有万物,然后有男女。有男女,然后有夫妇。有夫妇,然后有父子。有父子,然后有君臣。有君臣,然后有上下。有上下,然后礼义有所错。”表现出独特思想外,余皆卦序阐述,当出自象数派作者,最大可能是田王孙。

8. 《杂卦》

  《杂卦》是唯一未见先秦诸经、诸子和汉初典籍征引的《易传》篇章,但扬雄(53 B.C. -18 A.D.)作《太玄》时已有《太玄错》与之相应,故《杂卦》必作于扬雄之前。从《杂卦》思想内容看,是“错综卦象”奠基之作,当属象数派传人所为。考虑到京房(77-37 B.C.)象数易学21水平已高于《杂卦》思想水平且《京氏易传》已存、焦延寿也有《易林》传世(尽管可疑),故《杂卦》应成于京、焦之前。由于《杂卦》中没有孟喜提出的“卦气说”,孟喜的四正卦、十二辟卦似也高于《杂卦》思想水平,故《杂卦》作者也可能是田王孙。康有为《新学伪经考》猜测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是刘歆伪窜,这在时间上说不过去,连刘歆之父刘向(77 - 6 B.C.)也不可能。

9. 关于《易传》思想和作者的结论

  至此,得出《易传》成书序为《象》、《彖》、《系辞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且曾子作《大象》、子思作《小象》、子弘作《彖》、田何作《系辞》、丁宽作《说卦》、杨何作《文言》、田王孙作《序卦》和 《杂卦》的倾向性分析结论。《易传》总体看来兼有儒、道、阴阳思想,成书时间从战国初起直至汉初。

 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: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──《易经》是西周卜筮记录而成的占测事典,《易传》则是以《经》为基础的义理论著汇编。《易经》卦爻辞是周代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,应有单一确定的原义;卦象则因人为取义不同而释义千差万别,是意义伸缩性最大的符号。《易传》中,《大象》具有连接《易经》卦象和《易传》义理的功能,与《小象》一道体现着儒家思想和鲁文化;《彖》是儒、道首次融合的结晶,象征着楚文化与鲁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; 《系辞》和《说卦》都是儒、道和阴阳思想综合创造的成果,特别是《系辞》体现了《易传》哲学的思维水平和主要思想(《易传》哲学的提法欠精确,由于《易传》各篇思想和作者各异,笔者认为宜称《系辞》哲学、《彖》哲学、《大象》精神等更妥切);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和《杂卦》则是从不同侧面对《易传》和《易经》的补充。

 《周易》思想具有复合性,纯粹说是卜筮之书或哲学专著都是不全面的,这部发端于殷周、总成于西汉、历多代士人学子编定并不断添注的奇书,思想之庞杂不足为怪,具有周秦时代知识全书性质。正因为《周易》兼容并包,所以它才既是儒家的“六经之首”,又是道家的“三玄之一”,进而有“易道广大”之说。

 

①见冯友兰:“《易传》的哲学思想”,原载于《哲学研究》1960年7、8期; 见于黄 寿祺、张善文编《周易研究论文集(第三辑)》(以下简称《论文集(三)》), 70-86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0

②见冯友兰:“《易经》的哲学思想”,原载于《文汇报》1961.3.7.; 见于《论文集 (三)》,87-92 页

③见张岱年:“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”,原载于《中国哲学(第一辑)》 ,北京三联,1981;见于黄寿祺、张善文编《周易研究论文集(第一辑)》《以下简称《论文集(一)》,411-432页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87

④见余敦康: “从《易经》到《易传》”,原载于《中国哲学》(第七辑),北京三联 ,1982; 见于 《论文集(三)》,107-133页

⑤见蒙传铭 :“周易成书年代考”,原载于香港《中文大学学报》1975年3 卷1期;《论文集(一)》,366-407页

⑥见王开府: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”,原载于台湾《易经研究论集》,黎明文 化事业公司,1981; 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455-466页

⑦见余永梁:“易经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”,原载于《历史语文研究所集刊》, 1928 年1卷1期; 见于 《论文集(一)》,157-178页

⑧参见张亚初、刘雨:“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”,原载于《考古》1981年2期; 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573-593页

⑨参见张政浪:“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”,原载于《考古学报》1980年4期;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549-572页

⑩参见屈万里: “易卦源于龟卜考”,原载于台湾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集刊(27)》,1957; 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43-63页

11 参见顾颉刚:“《周易》卦爻辞中的故事”,原载于《燕京学报》1929年6期, 修改后收入《古史辨》第三册, 见于《十家论易》,92-129页, 岳麓书社, 1993

12 参见陆侃如:“论卦爻辞的年代”,原载于《清华周刊》1932年37卷9期; 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249-254页

13 参见刘大钧:“易大传著作年代再考”,原载于《东岳论丛》1981年6期; 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474-479页

14 参见严灵峰: “易经小象成立的时代及其内容”,原载于台湾《哲学年刊》第四辑(1967.6.),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348-365页

15 参见郭沫若:“周易之制作时代”,原载于《青铜时代》,文治出版社,1945; 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272-293页

16 参见陈鼓应: “《易传.系辞》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──兼论《易传》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之作”,见于刘大钧主编《大易集成》,文化艺术出版社,1991, 136-146页

17 同③

18 参见李镜池: 《周易探源》,中华书局,1978, 292-324页, 325-369页19 参见“易学年表”,见于吕绍纲主编《周易辞典》附录一,吉林大学出版社, 1992

20 参见于豪亮: “帛书周易”,原载于《文物》1984年3期; 见于《论文集(一)》,613-628页

21 参见朱伯昆:《易学哲学史(上)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20-145页

* 凡未出注的思想人物, 参见《中国大百科全书.哲学卷》相应词条。

copyright 1995 原载《周易研究》 No.1

 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
   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版权申明 |

    Copyright © 2003-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