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 网站首页 | 周易天地 | 易学命理 | 下载中心 | 图片中心 | 在线算命论坛 | 
最新公告:

  没有公告

  切换到繁體中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元亨利贞网 >> 周易天地 >> 综合其它 >> 名人与易 >> 正文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
频道导航
专题栏目  
最新推荐  
相关文章  
张良
管辂
郭璞
姜太公
贾谊
周公
陈抟
陈元
孟子
荀子
广告位置  
文章左侧预留广告位
文章信息 
南怀瑾-佛学与『易经』 【字体: 】      ★★★★
南怀瑾-佛学与『易经』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网络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5-8-20 20:17:23
特别推荐:在线周易预测免费算命论坛(注册后发贴子即可在线免费求测)

佛学与『易经』

台湾南怀瑾

  我经常对同学们说,有两种东西必须要学--佛学与『易经』。但这两门学问,穷一辈子之力,并不容易学通,也不需要学通。不学通,永远追求不到,是通非通的那个样子,其味无穷,一辈子有事消遣。。老了也不寂寞,越研究越有趣。古人说, “夜读『易』”,如果夜里读『易经』,鬼神都受不了。我的经验,是夜里读『易经』,保险睡不着觉。刚刚读啊读,看出一点名堂,便想弄个清楚,继续看下去,等告一段落再睡,结果一段接一段,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。真是“闲坐小窗读『周易』,不知春去几多时”,一整个春天何时溜走了都不知道,这个味道很好。各位手边的『易经集注』,只是中国『易经』学问的一部分。这本书名『周易』,是周文王在××里坐牢的时候研究『易经』所作的结论。我们儒家的文化、道家的文化,一切中国的文化,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『易经』以后,开始发展下来的。所以诸子百家之说,都渊源于『易经』所画的这几个卦。事实上还要两种『易经』,一种叫『连山易』。『连山易』是神农时代的易,所画八卦的位置和『周易』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。黄帝时代的易为『归藏易』。『连山易』以艮卦开始,『归藏易』以坤卦开始,到了『周易』则以乾卦开始,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。说到这里,我们要有一个概念,现在的人讲『易经』,往往被一本周易范围住了。因为有人说『连山易』和『归藏易』已经遗失了,绝传了。事实上有没有?这是一个大问题。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讲的“江湖”中的这一套东西,如医药、堪舆、还要道家这方面的东西,都是『连山』、『归藏』两种易学的结合。

  『周易』这门学问中,有一个原则叫作“三易”,就是变易、简易、不易。研究『易经』,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。第一,所谓变易,是『易经』告诉我们,世界上的事,世界上的人,乃至宇宙万物,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。譬如我们坐在这里,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,已经在变了,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。时间不同,情感亦不同,精神亦不同。万事万物,随时随地,都在变中,非变不可,没有不变的事物。所以学『易』先要知道“变”,高等智慧的人,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,这就是为什么不学『易』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。第二简易,是说宇宙万事万物,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。我常常跟朋友们讲,天地间“有其理无其事”的现象,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。换句话说,宇宙间的任何事物,有其事必有其理;有这样一件事,就一定有它的原理,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、经验不足,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。而『易经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,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,当我们的智慧够了,了解它以后,就变成平凡,而且非常简单。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,伸出几个手指,那么轮流一掐,就知道过去未来。有没有这个道理?有,有这个方法。古人懂了『易经』的法则以后,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,加上时间的关系、空间的关系,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,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。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,变得非常简化,所以叫作简易。第三不易,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,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,就是能变成万象来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,那是永恒存在的。那个东西是什么呢?宗教家叫它是“上帝”,是“神”,是“主宰”,是“佛”,是“菩萨”:哲学家叫它是“本体”;科学家叫它是“功能”。我常常告诉同学,最好不要去钻研『易』这门学问,如果钻进去了,会同我一样,爬不出来。如果一定要学,也最好只学一半;如果真把『易经』学通了,做人就没有味道了。譬如出门了,因为“易学”通了,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,于是不出门了,一步都懒得动了。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味道?所以我说学『易』最好只学一半,觉得奥妙无穷,如黑夜摸路,眼前迷迷茫茫,蛮有趣的;天完全亮了走路,眼前有一个坑,会掉下去,看得清清楚楚,于是不走了。可是学通了『易经』非常乏味,何必去学?话虽这么说,但学『易』真的通了,哪里还用来讲『易经』?我现在还来讲『易经』,可见就是半吊子,还不通。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
   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版权申明 |

    Copyright © 2003-2009 版权所有 元亨利贞网